插章 形式主义和强迫症(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各位,说到形式主义,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社会大势和一些为人诟病的热点时事问题。
  再说到“强迫症”,大众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个人问题,而非社会问题。
  纯粹是个人心理的毛病,与社会无关。
  要不然为什么别的人怎么没得病,偏偏你得了?
  这是一个很常识化的理解。
  但即便从常识角度去看,现代人也并非比“强迫症”者好太多。
  各种压力和紧张充斥于现代生活,似乎让人无处可逃。
  我想说的是:强迫症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问题之外。
  当然,他们的确是人格先有问题,才会受社会影响。
  但只能说“健康人”在无形中转移了自己内心的阴暗,形成一种社会不良因素;“心理疾患者”由于过于妥协、过份善良,才会吸收社会不良因素,并受其影响。
  就形式主义来说,它和“强迫症”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共同的特质。
  因为“强迫症”大多有一些仪式化、形式化的症状,而无实际意义。
  比如说“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关门”……
  明明已经做好的事,也不得不重新去做、去检查。
  还有诸如:只有送花才是浪漫、只有和朋友出去打球才是快乐……刻板的乐趣。
  这就好比社会上的“形式主义”,明明实际已经做得很好的事,一定要刻意来一个“考核”或“考试”。
  而且这种“考核”异常苛刻和严厉。
  “考核”不通过,即使平时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权威的认可。
  “考核”中人为制造的“如履薄冰”,细微差错导致平时优秀技术的前功尽弃。
  与“强迫症”中看到刀,害怕失手;看到高处,害怕跳下……的“步步心惊”是同一种性质。
  “我的强迫到底什么时候好?我下次还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强迫罪恶?”
  “我的抑郁这么严重,到底还能撑多久……?”
  这些都是强迫抑郁者的绝望与焦虑情绪。
  不为人知的是:这些绝望情绪与“我到底能不能通过考试?”的极致焦虑和“不确定”完全是一种性质。
  换句话说:解决了“我到底能不能通过考试?”这个问题,强迫和抑郁就不复存在。
  ……
  过于苛刻与形式化的“考核”、“考试”,导致大量原本十分优秀、而心理有阴影的学生“考试紧张”、“发挥失误”,甚至前途渺茫。
  所以,大家如果经常听到“高分低能”、“制度好、执行难”……言论,也不要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挤过“独木桥”的优秀人才,带有一定的侥幸、运气和敷衍。
  所以,不能对他们日后的能力抱有太高期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