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章 形式主义和强迫症(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刚开始也是朦胧与惬意的心情。
  在活动中,因为某个意外,所有小朋友都顺利通过,唯独他倒下来了。
  就是这个极其微妙地转折,令他最初最美妙的情绪不复存在,最美妙地“母爱”,在无形中转移到那些小朋友身上,慢慢向他们妥协。
  日后极力模仿他们,他们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嫉妒之心足以令他崩溃。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独特性。因为独特的“倒下”,使得他连同专属于“母亲”的最健康地“独特性”都忘却了。
  在“独特”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最快乐的、最美妙的。唯一能够超越因“侥幸”考过后的庆幸感和兴奋感。
  所以,当一个人嫉妒某些人的成就,通常假装“无所谓”,但和他们“匹配”的诱惑实在太过强大。(实际是母爱的转移)
  所有的“无所谓”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过是自欺欺人。
  只有回忆到最初产生“嫉妒”之前的美妙心情,才能取代这种不良诱惑。
  回到“考驾照”上来。
  那些紧张的人,何尝不是为了和现代中的朋友“匹配”、模仿他们,想要买辆车炫一下?
  紧张不过是在提醒他:追求的这些都是形式化的、模仿的快乐,并非最真实的快乐。
  模仿是有危险的。因为把“母爱”转移到这些没有“血缘”的人身上,自己的“根”便会摇摇欲坠。
  因为外人的想法总是不断变化的。
  如果不明白“紧张”的合理性。
  所有放下考试的想法都是一种假装的“无所谓”。
  你也许会说:“驾照有什么了不起?又不要命,考不过拉倒!你们考到了也没用,以后不一定开得好!”
  但那些坚持的人可能会说:“管他那么多,先拿到证再说!拿到证了,怎么开车就好说,拿不到证,什么都白搭。”
  他们不会因为你的“无所谓”和“淡然”而放弃一丝一毫的积极性。
  但从深层的角度看:那些一门心思只想取得驾照这个形式,而忽视开车实质的人,人格(深层来说是‘母爱’)已在那一瞬间不可避免地转移到“考验”他的人身上。
  不存在什么——只需要跳过考试这一关,以后再追求实质的可能。
  人格转移的后果就是——快乐与能力已被别人掌控,自己难以把持。
  所以,想通过苛刻制度来训练人的能力素质,以此降低交通事故的数量,并不一定会成功。
  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为了抑制交通事故,急于追求一种严格的考试形式,然后想像通过形式后,实效就会到来。
  有些真正有实质能力的人,因为心理上的阴影或意外经历,而没能通过“考试”。
  从深层来说:他们绝不容忍外人对“母爱”的任何形式的“质疑”和“考验”。因此潜意识不配合“考试”,而导致紧张。
  放弃考试,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
  在明白这个含义之前,他对“驾考”的预期始终处于一种胶着和僵持的状态。
  形象化描述:就仿佛一根无形而坚韧无比的“线”,把他的生活和“驾考”紧紧牵连起来;导致他无法铭记当下的生活和快乐,造成一种“记忆空洞”,成为心理疾病形成的基础条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