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沈知微以前觉得作为亡国之君,她对朝政就不该太上心,她要是干的太好了,那还算什么亡国之君?
  现在沈知微直接怀疑人生,别人家的亡国之君也会因为偷懒不处理朝政,天降一座城池吗?
  不对,不是一座城池,是很多座城池,胡幼安都已经打到汴国的都城了,可想而知,她已经攻破了多少座永明城前的堡垒。
  沈知微被这个消息砸得头疼,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为什么她的手下要这么努力?为什么这么卷啊?这是一个亡国之君应该有的臣子吗?我不让你去打城池,你暗中发育给我一个惊喜?
  沈知微沉默消化消息的时候,妫央还一无所知的继续说。
  “听闻汴国的新任国君已经有意投降,只是,顾及到安国可能会屠城,所以一直在豁出性命反抗,大王若是能以仁慈之心收服汴国国君,想来永明城会在安军到达之前,打开城门。”
  妫央的意思就一句话,让大王写一封劝降书,在上面写明,王师绝不会屠城,更不会斩杀城中的汴国贵族们。
  沈知微闻言眼睛一亮,这意思是说,她如果不写劝降书,永明城就不会打开城门,会一直坚持到安国的兵到来,胡幼安肯定打不过安国的军队,永明城不会落在她手里,安国还会是最强大的诸侯势力,有朝一日还是能够帮她达成亡国之君的成就!
  逻辑通顺,是这样没错!
  沈知微刚刚塌了的天恢复了一部分,好像又有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太棒了!所以她绝对不能写什么劝降书。
  “汴国的臣工与君主,早已不尊王室多年,若还让他们活着,好好在他们原本的位置上,如何能算是将汴国打下了?仅靠他们嘴上的两句效忠之言,便信予收复了汴国吗?”
  妫央闻言沉默,大王说得有理。
  为什么很多时候,攻打一座城池后,会选择屠城,是因为这一座城里,大半都属于前一任君主的的势力。
  不杀,那就得一一劝服,费时费力不说,如何能信那些人嘴上说的忠诚之语呢?
  太多一时仁慈,反叫到手的城池又飞走的例子。
  屠城当然不好,其中有很多很多无辜之人会随之惨死,还会滋生出许多罪恶,也会造成污名,可它是最快掌握一座城池,一个势力的方法。
  收复泰晟的时候,沈知微还默认胡幼安将泰晟候父子给弄死,甚至后头还弄了个天罚,将父子俩彻底钉死在罪人的身份上,没了旧主可效忠,加之胡幼安故意放走泰晟许多贵族,这才顺利收复了泰晟城。
  永明城的贵族能往哪儿逃呢?他们和汴国早就已经绑在一起了。
  “大王所言极是,央从未上过战场,到底是想的太简单了。”
  仔细想想,胡幼安送来的军报也没有说过要让大王写劝降书,只是如实禀报了目前的情况。
  妫央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对大王的高瞻远瞩有了新的认知。
  明明大王比他年纪更小,见识更少,却总比他看得更远,更清楚明白,妫央看向大王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与信服。
  突然接收到一个奇怪眼神的沈知微疑惑了一下,鉴于妫央时不时就会抽象一下,沈知微没有太在意这个眼神。
  她在心里大大松了口气,看来是忽悠住了,很好,汴国国君就再坚强地抗一抗吧,等到安国的军队过来,你们再城破!
  她的亡国之路,还可以救一救!
  而此刻的汴国都城永明城中,一片萧索,城门外的仗打了一场又一场,战败的消息和死亡的消息一起送回城内,无人能看见希望。
  永明城已经被胡幼安的兵包围,压根没法向外传送消息,所以边关如何,永明城内的贵族们也不清楚。
  或许很快,城外就会多出几家的兵,或许,他还会看见安国国君濯嚣张的面容。
  坐在王座之上,颓然怔愣许久的汴国国君森绝望的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