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给安国一段时间,他们或许能够赶上景昌的武器水平,可他们没有时间了,景昌的发展像是开了倍速,普通国家十几年时间都走不完的路,景昌几年走完了,此刻国家上下一心,士气冲天,诸侯国怎么比?拿什么比?
  安国的大败来得理所应当,又让无数人瞠目结舌。
  世人都知晓,安国打不过景昌,可没人想过,安国会败的这样快这样惨。
  在景昌的目光从安国身上挪开时,降书如雪花一般,纷纷飞入景昌城内,沈知微看到那些小诸侯王送来的投降书,沉默许久。
  这些诸侯王投降,她就没法名正言顺干掉所有王室了,也不知道他们投降,会不会影响国战系列特殊事件的结局结算?
  沈知微此刻真的很想当面问问那些诸侯王是怎么想得,当初一个个称王时紧赶慢赶,生怕把他们落下,迫不及待的像是今天称王,明天就能一统天下了。
  这才过去几年啊?怎么都拉成这样了!别拉啊,站起来,你们还能打!
  看看已经被打废了的安国,诸侯王们表示,打不了,真的打不了,还是投降吧,反正他们本来就是周天子治下的诸侯,如今主动投降,周天子总不能太过分,降兵不杀是景昌军队的传统!
  而且如果现在周天子杀了他们,其余诸侯王肯定死都不会投降了,绝对会战斗到最后,毕竟投降和失败是一个下场,那肯定要咬紧牙关博个赢啊。
  仗着道德和军事层面的潜规则,这些诸侯王都等着周天子冲他们服软,沈知微对此只有一个字回应——打。
  笑话,现在外头指不定有没有王国存在,这群诸侯王是军队最后立大功的希望,他们全都投降了,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兵卒怎么办?关键是,这些个诸侯王的王室成员多的跟跳蚤一样,沈知微不可能因为一张投降书就白养那么多跳蚤。
  想投降,可以啊,就跟曾经的汴王一样,死的都差不多了再来投降,然后在景昌的某个角落悄无声息的死去。
  沈知微不可能留一堆曾经有过逐鹿天下心思的人活着,但凡以后出点儿事,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坑。
  项羽对秦国的教训,有一个就够了。
  不是不接受投降,而是接受慢投,缓投,有秩序的投。
  沈知微倒也不是个完全不讲理的人,所以在诸侯王们联合起来对她口诛笔伐,要给她扣暴君帽子的时候,她反手就扣回去了,在报纸上直接开辟新版块,让每一个嚷嚷着她惨无人道的诸侯王,都能在报纸上得到一席之地。
  还敢说她?比起那些诸侯王干的事情,她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些事情在私底下做,没什么人知道,也就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讨论,更不会有人指责那些诸侯王做得不对,但一旦将所有事情都摊开来,摆在明面上,任由人们评说,好事都能成坏事,更不要说本来就没干什么好事的诸侯王们了。
  现在沈知微做得每一件事都会变成后世被千万人铭记的历史,恭喜这些诸侯王们,他们干得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从此便会直接刻在历史书上,成为他们生前死后都躲不开的“光辉事迹”,任由一代代人评判。
  沈知微不知道那些诸侯王是不是高兴疯了,反正从第一个诸侯王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后,这些诸侯王就再也没人说她惨无人道了。
  看在剩下的诸侯王都比较识趣的份上,沈知微只刊登了几个典型,将其余诸侯王轻轻放过。
  民众的舆论是把双刃剑,沈知微深知适可而止的道理。
  第91章为胡幼安将军接风洗尘……
  安国彻底灭亡, 是在深秋。
  这场大战旷日持久,哪怕景昌的军队强大无比,依旧被拖到了现在,中途有其他诸侯国少量的加入, 总体来说只有安国一国在苦苦支撑。
  说实话挺不容易了, 沈知微在实力上认可安国。
  安王没有选择投降, 而是直接殉了国,他的选择引来许多人的称赞, 沈知微看在他人已经死得透透的份上, 默认了世人对他风骨的赞叹, 毕竟殉国确实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 关键是还方便了沈知微后续处理安国王室遗留问题,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做法。
  沈知微同样赞叹,并且希望后边的诸侯王都能这么识相。
  本来打算今年打下两个大国, 结果安国就把她拖到了深秋,算了算时间,剩下几个月明显是不可能再灭大国了, 沈知微通知胡幼安班师回朝, 等着一起过年算了。
  顺便在外征战一年的将士们, 也可以回家看看, 好好休息几个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