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第34节(3 / 4)
而且新学制当中,学生六岁入学,先是小学,再是中学,之后大学,而他们如果想要继续教授学生那肯定是在大学了,在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经历过好几年的思想教育了,那里还会受他们的影响。
当然,他们也可以办私立学校,问题是现在私立学校还不具备颁发学历的资格,而参加政法大学的入学考试是需要小学、中学学历的。
学生们来他们这里上学是为了什么?研究学问?
呵呵,怎么可能?他们就是为了做官,现在要是在他们名下学习就要影响他们的仕途,哪怕他们的学问再高,在士林当中影响再深,也没几个愿意拜他们为师的。
另外,新学制的考试是综合考试,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科学之类的,很多都是固定答案,只要识字就能阅卷。
也就意味着以后的阅卷老师只要随便找几个会识字的人就能够担任,那个时候还能指望学生把阅卷老师当做座师一样尊敬吗?
当然不可能了。
只要新学制改革完成,他们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靠着师生、座师的关系连结一大批人,成为朝堂上令人畏惧的势力了。
没有了这种势力的支撑,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便所剩无几,别说是像前朝那般掌控朝政了,就连保住现在的力量也不可能了。
当年,天正帝首次拿出学制改革时他们便已经意识到学制改革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所以内阁任命时他们直接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财政、农业等职位,全力保住了教育和□□的部长职位。
他们已经打算好了,他们肯定拗不过天正帝,如果天正帝执意改革,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只要教育部和□□掌握在他们手里,天正帝要改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天下已经安稳了,天正帝做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他必须要学会妥协,要徐徐图之。
没关系,正好,他们不想和天正帝硬碰硬,他们想要慢慢耗,就看谁能耗过谁了!
在他们看来,有了天正帝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太子肯定不好做,甚至于天正帝的威势会把太子压制到唯唯诺诺的地步。
而且他们可以趁天正帝不注意的时候影响太子,只要太子变成了儒家的人,他还会赞同天正帝的改革吗?天正帝虽有天命,但他又不能长生不老,只要他一死,他的改革肯定就会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完全消散。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天正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太过和睦,而且太子从小跟着天正帝长大,他的思想与天正帝一脉相承,他们施加在太子身上的影响如同泥沉大海,一点浪花都没打起来,太子根本不可能如他们所预想的那般废止天正帝的改革。
没关系,太子不行还有其他王爷,他们就不信那些王爷们为了夺取皇位会不接受他们的投效。
谁知道不等他们挑拨太子和其他王爷内斗,那几个有能力的王爷直接带着人出海了,剩下的几个太过废物,根本没可能成功夺位,将砝码放在他们身上不过是白费功夫。
没关系,太子不行,那就影响太子的儿子。
可是他们再一次失算了。
等到他们一次次失望过后,他们才发现在他们专注影响皇家事的时候天正帝与天玺帝两代父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将大齐大部分地方改革完成了。
唯一剩下的就只是苏杭和京城了!
“他们想要到京城找盟友,同样没有改革的京城被他们视作同盟之地,他们自然想趁着这次朝廷忙乱过来联系盟友,却也不想想,要不是因为怕在京城改革打草惊蛇,京城第一个就改完了。即便因为麻痹他们,京城的改革一直搁置着,但京城作为新思潮最集中的地方,改革的呼声可是一直很高,条件早就已经成熟,现在缺的也不过是朝廷的一只书文而已,他们想在这里找盟友,那可是想差了!”
“虽然说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消退,但是临死前的一击还是要小心为好,毕竟是累积百年的世家,谁知道有没有后手。”
天玺帝到底还是经验更丰厚一些,眼看着对手被逼着快要狗急跳墙,胜利在望,他也没有因此失去谨慎之心,对于父亲的忠告,永宁帝自然是会记在心中的,他已经打算好,等回去就派暗部和安全部的人一起去调查,务必要让那帮人的阴谋再无隐身之处。
“好了,不在提公事了,你说的王玥朕很有兴趣,等你调查完觉得不错的话带过来我看看吧!”
“这…这事那里值当父皇您出面?还是儿子处理就好!”
天玺帝随意的摆摆手,道:“晖儿的朋友,我这个做爷爷的见一见也是应该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我现在不过是个糟老头子,见个小孩子而已,有什么要紧的!”
见父皇态度坚决,永宁帝也只好苦笑一声,暗下决定,回去就把这王玥的根底细细查出来!绝对不能漏过任何马脚! ↑返回顶部↑
当然,他们也可以办私立学校,问题是现在私立学校还不具备颁发学历的资格,而参加政法大学的入学考试是需要小学、中学学历的。
学生们来他们这里上学是为了什么?研究学问?
呵呵,怎么可能?他们就是为了做官,现在要是在他们名下学习就要影响他们的仕途,哪怕他们的学问再高,在士林当中影响再深,也没几个愿意拜他们为师的。
另外,新学制的考试是综合考试,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科学之类的,很多都是固定答案,只要识字就能阅卷。
也就意味着以后的阅卷老师只要随便找几个会识字的人就能够担任,那个时候还能指望学生把阅卷老师当做座师一样尊敬吗?
当然不可能了。
只要新学制改革完成,他们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靠着师生、座师的关系连结一大批人,成为朝堂上令人畏惧的势力了。
没有了这种势力的支撑,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便所剩无几,别说是像前朝那般掌控朝政了,就连保住现在的力量也不可能了。
当年,天正帝首次拿出学制改革时他们便已经意识到学制改革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所以内阁任命时他们直接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财政、农业等职位,全力保住了教育和□□的部长职位。
他们已经打算好了,他们肯定拗不过天正帝,如果天正帝执意改革,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只要教育部和□□掌握在他们手里,天正帝要改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天下已经安稳了,天正帝做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他必须要学会妥协,要徐徐图之。
没关系,正好,他们不想和天正帝硬碰硬,他们想要慢慢耗,就看谁能耗过谁了!
在他们看来,有了天正帝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太子肯定不好做,甚至于天正帝的威势会把太子压制到唯唯诺诺的地步。
而且他们可以趁天正帝不注意的时候影响太子,只要太子变成了儒家的人,他还会赞同天正帝的改革吗?天正帝虽有天命,但他又不能长生不老,只要他一死,他的改革肯定就会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完全消散。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天正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太过和睦,而且太子从小跟着天正帝长大,他的思想与天正帝一脉相承,他们施加在太子身上的影响如同泥沉大海,一点浪花都没打起来,太子根本不可能如他们所预想的那般废止天正帝的改革。
没关系,太子不行还有其他王爷,他们就不信那些王爷们为了夺取皇位会不接受他们的投效。
谁知道不等他们挑拨太子和其他王爷内斗,那几个有能力的王爷直接带着人出海了,剩下的几个太过废物,根本没可能成功夺位,将砝码放在他们身上不过是白费功夫。
没关系,太子不行,那就影响太子的儿子。
可是他们再一次失算了。
等到他们一次次失望过后,他们才发现在他们专注影响皇家事的时候天正帝与天玺帝两代父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将大齐大部分地方改革完成了。
唯一剩下的就只是苏杭和京城了!
“他们想要到京城找盟友,同样没有改革的京城被他们视作同盟之地,他们自然想趁着这次朝廷忙乱过来联系盟友,却也不想想,要不是因为怕在京城改革打草惊蛇,京城第一个就改完了。即便因为麻痹他们,京城的改革一直搁置着,但京城作为新思潮最集中的地方,改革的呼声可是一直很高,条件早就已经成熟,现在缺的也不过是朝廷的一只书文而已,他们想在这里找盟友,那可是想差了!”
“虽然说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消退,但是临死前的一击还是要小心为好,毕竟是累积百年的世家,谁知道有没有后手。”
天玺帝到底还是经验更丰厚一些,眼看着对手被逼着快要狗急跳墙,胜利在望,他也没有因此失去谨慎之心,对于父亲的忠告,永宁帝自然是会记在心中的,他已经打算好,等回去就派暗部和安全部的人一起去调查,务必要让那帮人的阴谋再无隐身之处。
“好了,不在提公事了,你说的王玥朕很有兴趣,等你调查完觉得不错的话带过来我看看吧!”
“这…这事那里值当父皇您出面?还是儿子处理就好!”
天玺帝随意的摆摆手,道:“晖儿的朋友,我这个做爷爷的见一见也是应该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我现在不过是个糟老头子,见个小孩子而已,有什么要紧的!”
见父皇态度坚决,永宁帝也只好苦笑一声,暗下决定,回去就把这王玥的根底细细查出来!绝对不能漏过任何马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