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节(2 / 4)
韩熙载自然要顺着话头说话的:“臣有一个方法,不知道是不是可行,请陛下圣裁。”
叶尘道:“爱卿但说无妨。”
韩熙载说道:“陛下,臣以为,报纸虽近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但说到底,也是民意,也是清议,防民之口,终非明君智者所为。所以,陛下欲除其弊而留其利,实是英明。而要除其弊,其要点莫过于预防。”
“而预防之策,其一,是立法,臣以为可以制订《报纸书刊等出版管制条例》,什么事情不可以说,什么事情不可乱说,都要规定得一清二楚,违者则有各种惩罚。而其要点,则是既不过于烦苛,又不可以过于简略,养成民间士风气节,凡读书人皆能以天下为己任,是最要紧的。其二,则是报纸不能只有一家,只有一家,容易被人控制,受人利用,有人挟清议来要挟朝廷,也不可不防。但也不能行之开明,任由鼓励天下士民兴办报馆,从而将之利器被我祥符国之敌所利用。但朝廷可以自己再开办第二份报纸,一方面两家报纸有个竞争,从而更多的教化天下百姓,另一方面可使两家报纸互相制衡。”
叶尘不禁感叹韩熙载不愧是宰相之才,不管目的是什么,但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古人一眼能够看透报纸,言中提到“管制报纸,又要制衡报纸”,所言也的确有理,这不是寻常人所能够做到的。
叶尘发自内心地说道:“韩相公目光如炬,所看真是长远,所言也的确是良策。”
韩熙载紧接着话题,立刻说道:“臣请陛下准许右相衙再开办一份报纸,臣不但不要任何经费,而且每年所赚之钱财以臣估计也不会少于五十万两银子,全部充于户部国库。”
马文韬这时终于明白了韩熙载的目的,不由一急,说道:“陛下,韩大人所言绝对不可行。”
韩熙载立刻开口反驳道:“马大人难道只容许自己开办报纸,不想别人……”
……
……
一炷香之后,韩熙载和马文韬出了政务殿,前者一脸打了胜仗的高兴模样,后者一脸阴沉之色。两人在叶尘面前一番争论,最后叶尘同意了韩熙载的请求,允许右相府也办一份报纸,并起名为《祥符快报》。
马文韬明白,韩熙载处心积虑办报绝非为了促进加大教化百姓的力度与新闻监督,而是明显的要和他打对台,拥有属于自己的舆论权。
《祥符快报》既然是右相府衙主办,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其影响绝对不会比《夏京新闻》要低。
九月二十五日,晴,《祥符快报》创刊,首发两万份,其中由驿亭送往全国各州、县、寨官员的报纸占五千份,夏京城卖掉一万五千份,超过《夏京新闻》第一次刊发。
两家报纸分别是左相衙和右相衙主办,注定了《祥符快报》影响力和《夏京新闻》相仿,《祥符快报》模仿《夏京新闻》的体例,两家都具有官方喉舌的意义。因此对报纸的控制权,会牵动许多人敏感的神经,引来左右相府的争夺,稍有见识之人都不会感到意外。
……
……
第781章 水力印刷机
工夫不负有心人,或者说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穷的,两个月的时间过去,玻璃虽然还没有研制出来,但活字印刷机的研制却取得了重大突破——居然捣鼓出一架水力印刷机和一架手摇铸字机。
叶尘得到贾宪的禀报之后,不由感慨道:“老百姓的眼睛或许不是雪亮的,但他们的智慧绝对不可小覤,嗯……难怪原本历史上宋代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发明。”
再也没什么比这种新式印刷机的发明更让祥符国上下文官激动的了,作为文官,或者说一个读书人,他们很明白先进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教事业的发展和对国家民智的开启来说意味着什么……
叶尘同样激动,因为他知道以这个时代中国已经达到的文明程度,这种印刷术一旦普及,必然会使民智大开,而且只要能够维持一两百年的和平,民智大开的中国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基础。远远将世界上同期的其它名族的文明超过,并非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叶尘大喜之下,直接下旨给印刷机和铸字机的主要发明者毛仁涛和于建东赐予从七品官职,并让他们直接负责户部下一步要开办的印书坊一切事务。两个人由从事“贱业”的寻常百姓一步登天,变成皇帝陛下面前炙手可热的官员,这事情当天同时在《祥符快报》和《华夏新闻》上刊登,官员和文人固然因为印刷机和铸字机而激动兴奋,但是寻常小百姓却是因为毛仁涛和于建东一步登天之事而生出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想法。
……
……
政务殿,大朝会上,气氛有些怪异。
名为“夏京印书馆”的印书馆在今年的秋末开张了。直接的结果便是大量的印书坊几乎破产,因为夏京印书馆的书大批量印刷,成本低质量好,价格又相当的低廉,甚至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想读书,就买得起书。
这样的情况使得祥符国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便有了文风盛况,使得各种书籍的销量增加数十倍不止,而其利润更属可观。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印书馆扩张的速度惊人之极,在各州都先后开了分局。光是雇用的印书工便有数千,几乎垄断了祥符国境内所有的印书业。
夏京印书馆的业务也开始全面扩张,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诗词曲赋、蒙学读物,在叶尘偶尔指点下特意请人把坊间评书、传记、话本等整理成小册子出版,结果果然颇爱欢迎,销量颇大。另一方面,在叶尘的指示下,对于祥符学院《初级算学》、《初级化学》、《初级物理》、《地理概述》等课本更是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大肆刊印,书籍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十几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本。 ↑返回顶部↑
叶尘道:“爱卿但说无妨。”
韩熙载说道:“陛下,臣以为,报纸虽近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但说到底,也是民意,也是清议,防民之口,终非明君智者所为。所以,陛下欲除其弊而留其利,实是英明。而要除其弊,其要点莫过于预防。”
“而预防之策,其一,是立法,臣以为可以制订《报纸书刊等出版管制条例》,什么事情不可以说,什么事情不可乱说,都要规定得一清二楚,违者则有各种惩罚。而其要点,则是既不过于烦苛,又不可以过于简略,养成民间士风气节,凡读书人皆能以天下为己任,是最要紧的。其二,则是报纸不能只有一家,只有一家,容易被人控制,受人利用,有人挟清议来要挟朝廷,也不可不防。但也不能行之开明,任由鼓励天下士民兴办报馆,从而将之利器被我祥符国之敌所利用。但朝廷可以自己再开办第二份报纸,一方面两家报纸有个竞争,从而更多的教化天下百姓,另一方面可使两家报纸互相制衡。”
叶尘不禁感叹韩熙载不愧是宰相之才,不管目的是什么,但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古人一眼能够看透报纸,言中提到“管制报纸,又要制衡报纸”,所言也的确有理,这不是寻常人所能够做到的。
叶尘发自内心地说道:“韩相公目光如炬,所看真是长远,所言也的确是良策。”
韩熙载紧接着话题,立刻说道:“臣请陛下准许右相衙再开办一份报纸,臣不但不要任何经费,而且每年所赚之钱财以臣估计也不会少于五十万两银子,全部充于户部国库。”
马文韬这时终于明白了韩熙载的目的,不由一急,说道:“陛下,韩大人所言绝对不可行。”
韩熙载立刻开口反驳道:“马大人难道只容许自己开办报纸,不想别人……”
……
……
一炷香之后,韩熙载和马文韬出了政务殿,前者一脸打了胜仗的高兴模样,后者一脸阴沉之色。两人在叶尘面前一番争论,最后叶尘同意了韩熙载的请求,允许右相府也办一份报纸,并起名为《祥符快报》。
马文韬明白,韩熙载处心积虑办报绝非为了促进加大教化百姓的力度与新闻监督,而是明显的要和他打对台,拥有属于自己的舆论权。
《祥符快报》既然是右相府衙主办,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其影响绝对不会比《夏京新闻》要低。
九月二十五日,晴,《祥符快报》创刊,首发两万份,其中由驿亭送往全国各州、县、寨官员的报纸占五千份,夏京城卖掉一万五千份,超过《夏京新闻》第一次刊发。
两家报纸分别是左相衙和右相衙主办,注定了《祥符快报》影响力和《夏京新闻》相仿,《祥符快报》模仿《夏京新闻》的体例,两家都具有官方喉舌的意义。因此对报纸的控制权,会牵动许多人敏感的神经,引来左右相府的争夺,稍有见识之人都不会感到意外。
……
……
第781章 水力印刷机
工夫不负有心人,或者说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穷的,两个月的时间过去,玻璃虽然还没有研制出来,但活字印刷机的研制却取得了重大突破——居然捣鼓出一架水力印刷机和一架手摇铸字机。
叶尘得到贾宪的禀报之后,不由感慨道:“老百姓的眼睛或许不是雪亮的,但他们的智慧绝对不可小覤,嗯……难怪原本历史上宋代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发明。”
再也没什么比这种新式印刷机的发明更让祥符国上下文官激动的了,作为文官,或者说一个读书人,他们很明白先进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教事业的发展和对国家民智的开启来说意味着什么……
叶尘同样激动,因为他知道以这个时代中国已经达到的文明程度,这种印刷术一旦普及,必然会使民智大开,而且只要能够维持一两百年的和平,民智大开的中国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基础。远远将世界上同期的其它名族的文明超过,并非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叶尘大喜之下,直接下旨给印刷机和铸字机的主要发明者毛仁涛和于建东赐予从七品官职,并让他们直接负责户部下一步要开办的印书坊一切事务。两个人由从事“贱业”的寻常百姓一步登天,变成皇帝陛下面前炙手可热的官员,这事情当天同时在《祥符快报》和《华夏新闻》上刊登,官员和文人固然因为印刷机和铸字机而激动兴奋,但是寻常小百姓却是因为毛仁涛和于建东一步登天之事而生出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想法。
……
……
政务殿,大朝会上,气氛有些怪异。
名为“夏京印书馆”的印书馆在今年的秋末开张了。直接的结果便是大量的印书坊几乎破产,因为夏京印书馆的书大批量印刷,成本低质量好,价格又相当的低廉,甚至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想读书,就买得起书。
这样的情况使得祥符国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便有了文风盛况,使得各种书籍的销量增加数十倍不止,而其利润更属可观。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印书馆扩张的速度惊人之极,在各州都先后开了分局。光是雇用的印书工便有数千,几乎垄断了祥符国境内所有的印书业。
夏京印书馆的业务也开始全面扩张,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诗词曲赋、蒙学读物,在叶尘偶尔指点下特意请人把坊间评书、传记、话本等整理成小册子出版,结果果然颇爱欢迎,销量颇大。另一方面,在叶尘的指示下,对于祥符学院《初级算学》、《初级化学》、《初级物理》、《地理概述》等课本更是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大肆刊印,书籍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十几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