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45 / 1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该吃饭了!”杨乃武说,“杭州的‘皇饭儿’有名的。我请你吃‘木榔豆腐’‘你儿肉’‘响铃儿’。”
  “好了,好了!谢谢你。我心领。”小白菜合掌当胸,“你不怕罪过,我怕罪过。”
  “噢,噢!”杨乃武歉然地笑着,“我忘记掉了,你来烧香,要吃素。”
  “不来烧香,也要吃素。‘观音素’年年要吃的。”
  “那我请你去吃素斋,顺便到街上逛一逛。”
  小白菜实在很想去观观光,只是深怕撞见同船来的香客。尤其是在素菜馆子中,一定会遇见。迟疑了好一会儿,终于还是叹口气说:“算了!算了!就在这里随便吃一点好了。”
  “这也可以,我叫人去叫来吃。”
  于是从素菜馆中叫来四菜一汤,假鸡假鱼,做得很像。小白菜觉得好玩,竟不忍下箸。杨乃武却拿筷子一阵乱戳,不免令人皱眉。
  “你看戳得乱七八糟!鸡不像鸡,鱼不像鱼。”
  “不是戳得乱七八糟,你怎么舍得吃?”
  原来如此!小白菜既佩服,又感激。佩服他的眼光,感激他的体贴。
  两位主考是在七月底到杭州的。一到就住进公馆,照例要“封门”,为的是考官关防严密。不过此例久成具文,所谓“封门”,只是门口竖一块大篾牌,上贴盖用巡抚衙门印,写有“封门”二字的白纸而已。
  封条要用巡抚的大印,是因为各省乡试,照例派本省巡抚充任“监临”,亦就是主持全般的试务。这时的浙江巡抚是左宗棠手下的大将,而为曾国藩小同乡的杨昌濬,他以军功起家,但功名只是一个“附生”——秀才的正式衔名,叫作“生员”,其中有廪生、增生、附生等等区别。附生是个起码的秀才。因此,对翰林出身的正主考徐致祥、副主考宝廷,相当尊敬。不过监临与主考在入闱之前是不见面的,只是每天派人送菜、送酒、送水果,以表敬意而已。
  到了八月初六该入闱了,前一天,监临派人送了一份红柬帖来,上面只有一行字:“愚弟昌濬载拜。”这是促驾的意思,名为“头道帖”。第二天上午九点多钟“二道帖”到,于是徐致祥与宝廷吃了早饭,换好公服,各人的听差亦都收拾好了随带入闱的衣物,等到正中光景,“三道帖”到,随即动身。
  这时杨昌濬已派来两顶绿呢大轿,连同他本人的全副仪仗,鸣锣喝道,将两位主考运到地名梅花碑的巡抚衙门,在大堂滴水檐前下轿。
  杨昌濬降阶相迎,上堂行礼,少不得有一番寒暄。正主考徐致祥不大说话,副主考宝廷是肃亲王豪格之后,腰间系一根天皇贵胄表征的黄带子,高视阔步,神采飞扬,格外显得神气。不过,此人虽是宗室,却不像一般“旗下大爷”那样,纯然纨绔,他是个满洲名士,平时议论侃侃,颇见风骨。此时对浙江的政务、民风有许多话问。好不容易三道茶罢,徐致祥起身道谢。这才真的开始入闱了。
  入闱便是移住贡院。贡院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收掌、誊录、供给等官员办公之处,这里只办事务,不管考试的官员,称为外帘官;主考及分房阅卷的同考官,只管出题、阅卷,不管其他,称为内帘官。内外帘之间,有一道门,称为“内龙门”,等主考一到内帘,随即由监临封“内龙门”。从此主考须在里面住一个月方能出闱。
  一入内帘,主考先要拜客,第一个是拜监试,由杭州府知府陈鲁奉委充任;第二个拜收掌,是个举人出身的候补知县;再下来拜同考官,是进士,或者举人出身的现任州县官,其中有一个就是余杭县知县刘锡彤。
  接着是监试、收掌及房官回拜主考。同考官一共十位,因为刘锡彤年纪最大,科名最早,所以坐了客位的首席。两位主考寒暄,亦从刘锡彤开始。
  “贵甲子是?”徐致祥问。
  这是问年龄,刘锡彤微微折腰答说:“今年六十有六。”
  “刘大哥六十六了!”徐致祥向宝廷说,“真看不出。”
  “是啊!精神矍铄得很。”宝廷也问,“刘大哥乡榜是哪一科?”
  “道光十七年丁酉。”
  “那不是跟宝中堂同榜吗?”徐致祥问。
  官场的规矩,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叫作“中堂”。宝中堂就是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宝鋆,提到这位靠山,刘锡彤低着头说:“是!分隔云泥,惭愧之至。”
  “这也不然!”宝廷的名士派头流露,说话一无顾忌,“照我看,伴食的宰相,远不如勤政爱民的县官。”
  徐致祥看他公然批评宝鋆尸位素餐,诸多不便,随即乱以他语,去问第二个县官的生平。这样一圈问下来,最后又落到刘锡彤身上。
  “贵县文风如何?”徐致祥问。
  “文风犹可。只是有一两个不安分的生员,平时不好生念书,遇事生风,包揽是非,难免影响士林的习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