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46 / 116)
“这得要好好整顿。”徐致祥说,“此辈如果中了举人,如虎添翼,麻烦更多。”
这句话提醒了刘锡彤,退回本房,独坐深思。心想照杨乃武的笔下,一名举人,十拿九稳。而照陈湖所知,杨乃武似乎不打算进京会试,而是想顶着个举人的衔头,回本县来做土豪劣绅。果尔如此,后患方长,如何得了?
为此,刘锡彤闷闷不乐。随带入闱的老仆刘升,便即问道:“老爷是不是身子不舒服?”
“唉!心里气闷。”
“老爷,”刘升劝道,“桂花蒸的天气,老爷年纪又大了,不要闷出病来,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请老爷看开些。”
“这件事不容易看得开!”接着,刘锡彤将自己所感到的隐忧,约略说了与刘升听。
对于杨乃武的一切,刘升平日亦有所闻,他的见识其实比主人高明,认为要收“帮手”就该收杨乃武那样的人。像陈湖是庸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应该疏远才是。
这个想法,平时没有机会说,而此时是机会:“老爷,小的倒是有个拙见,不知道行不行?”
“说来看!”
“老爷索性收他做门生,以后见了老爷磕头称老师,哪还敢不听话。”
“嗳!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刘锡彤皱着眉说,“他肯来拜我的门吗?”
“碰得巧,老爷荐他的卷,老师门生的身份就定了,他敢不来拜老师?”
原来乡会试的规矩,举子缴了卷,由“誊录所”用朱笔照抄一份,称为朱卷;经“封读所”用黄笔校对无误,然后分交各房,由同考官评阅。认为文章可取,向堂上保荐,某卷可取,即称为“荐卷”。如果同考官不荐,主考官无法直接取中,所以论师门的恩义,“房师”实过于“座师”。
然而,杨乃武的卷子,不见得就能分到本房,“那不是件很渺茫的事?”刘锡彤问。
刘锡彤久任州县,每逢大比之年,常被派充房官,入闱亦总是刘升跟了进去伺候,所以刘升对闱中的一切程序及奥妙,相当熟悉,对于主人所提疑问,自然先就想过,当下不慌不忙地说出一番话来。
他说,凡是乡试通关节,本无绝对的把握,主考那里说好了,房官不荐卷,亦复枉然;房官的关节达到了,荐取不取,又奈之何?话虽如此,仍有人试图侥幸一逞。如今向杨乃武送关节,与卖关节不同。卖关节是在发榜以后收酬劳,榜上无名,酬劳落空;而送关节的作用是在示惠,即或无用,是他的运气不好,卷子落入别房,可是人情总做到了,杨乃武自知感激,说不定会来递帖子拜门生。即或不然,有此香火因缘,以后遇事他亦会客气三分。
刘锡彤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此事于己无损,不妨一试。不过,人已入闱,虽然可通家信,着人去跟杨乃武接头,但这封信如果落入外人手中,便是舞弊的铁证。科场弊案,是脑袋可以搬家的大罪,岂可不慎。
“回老爷的话,题目未出,关防还比较松。就说我突然生了重病,要送到外头去医。想来亦没有什么不可以通融的!”
“言之有理!你就装起病来,我跟主考去说。”
当下,刘锡彤衣冠上堂,编造了一套假话。诚如刘升所预料,题目未出,没有什么可以泄露的东西;主考怕闱中有人病故,亦是件不吉利的事,所以立即传鼓叫门,与综办一切庶务的提调官说明缘由,用块门板将头上蒙了帕子的刘升抬了出去。
其时距离举子进场,还有两天的工夫,刘升打听到了杨乃武的寓所,悄然登门。主人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光临,颇感惊讶,也想到必有缘故,所以存着几分戒心。
“杨大爷,我想借一步说话。”
“好!好!你请进来。”杨乃武将他引入卧室。
“敝上特意叫我来跟杨大爷说,杨大爷的才情,早就佩服了。本县应考的十来位秀才、监生,照敝上看,只有杨大爷是应该得意的;不过‘场中莫论文’,深怕错过了,想送杨大爷一个关节。”
此言一出,杨乃武颇有做梦亦想不到的意外之感,一时不知如何,只点点头,应一声:“哦!”
“喏!”刘升用食指沾一沾茶水,一面在茶几上写,一面低声说道:“请杨大爷拿这两个字,嵌在‘破题’的第二个字,跟第八个字上。”
他写的是“人”“天”二字。这就是说,在八股的“破题”这一节上,拿“人”字嵌入第二字,“天”字嵌入第八字,刘锡彤一见就会知道是杨乃武的卷子。这就是所谓“关节”。
“当然,卷子希望顺顺利利分到敝上那里。万一分不到,敝上也会到别房去摸索,想法子找出来,记一记人情。”刘升加强了语气说,“总而言之,敝上是一番敬重杨大爷的意思,决不是什么空头人情。”
尽管刘升一再强调刘锡彤愿意修好的诚意,但彼此仇怨已深,疑忌亦重,杨乃武始终不能相信刘升所说的是真话。当然,表面上是不露声色的,除了致谢以外,还包了二两银子的一个红包,硬塞到刘升的手里。在刘升看,杨秀才是已经接受好意的了。
送走了客人,杨乃武才能凝神思想。首先想到的是刘锡彤此举是个圈套,关节不用不妨,用上了等于在卷面上写明了名字,刘锡彤一见就会打下去,文章再好,亦必埋没! ↑返回顶部↑
这句话提醒了刘锡彤,退回本房,独坐深思。心想照杨乃武的笔下,一名举人,十拿九稳。而照陈湖所知,杨乃武似乎不打算进京会试,而是想顶着个举人的衔头,回本县来做土豪劣绅。果尔如此,后患方长,如何得了?
为此,刘锡彤闷闷不乐。随带入闱的老仆刘升,便即问道:“老爷是不是身子不舒服?”
“唉!心里气闷。”
“老爷,”刘升劝道,“桂花蒸的天气,老爷年纪又大了,不要闷出病来,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请老爷看开些。”
“这件事不容易看得开!”接着,刘锡彤将自己所感到的隐忧,约略说了与刘升听。
对于杨乃武的一切,刘升平日亦有所闻,他的见识其实比主人高明,认为要收“帮手”就该收杨乃武那样的人。像陈湖是庸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应该疏远才是。
这个想法,平时没有机会说,而此时是机会:“老爷,小的倒是有个拙见,不知道行不行?”
“说来看!”
“老爷索性收他做门生,以后见了老爷磕头称老师,哪还敢不听话。”
“嗳!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刘锡彤皱着眉说,“他肯来拜我的门吗?”
“碰得巧,老爷荐他的卷,老师门生的身份就定了,他敢不来拜老师?”
原来乡会试的规矩,举子缴了卷,由“誊录所”用朱笔照抄一份,称为朱卷;经“封读所”用黄笔校对无误,然后分交各房,由同考官评阅。认为文章可取,向堂上保荐,某卷可取,即称为“荐卷”。如果同考官不荐,主考官无法直接取中,所以论师门的恩义,“房师”实过于“座师”。
然而,杨乃武的卷子,不见得就能分到本房,“那不是件很渺茫的事?”刘锡彤问。
刘锡彤久任州县,每逢大比之年,常被派充房官,入闱亦总是刘升跟了进去伺候,所以刘升对闱中的一切程序及奥妙,相当熟悉,对于主人所提疑问,自然先就想过,当下不慌不忙地说出一番话来。
他说,凡是乡试通关节,本无绝对的把握,主考那里说好了,房官不荐卷,亦复枉然;房官的关节达到了,荐取不取,又奈之何?话虽如此,仍有人试图侥幸一逞。如今向杨乃武送关节,与卖关节不同。卖关节是在发榜以后收酬劳,榜上无名,酬劳落空;而送关节的作用是在示惠,即或无用,是他的运气不好,卷子落入别房,可是人情总做到了,杨乃武自知感激,说不定会来递帖子拜门生。即或不然,有此香火因缘,以后遇事他亦会客气三分。
刘锡彤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此事于己无损,不妨一试。不过,人已入闱,虽然可通家信,着人去跟杨乃武接头,但这封信如果落入外人手中,便是舞弊的铁证。科场弊案,是脑袋可以搬家的大罪,岂可不慎。
“回老爷的话,题目未出,关防还比较松。就说我突然生了重病,要送到外头去医。想来亦没有什么不可以通融的!”
“言之有理!你就装起病来,我跟主考去说。”
当下,刘锡彤衣冠上堂,编造了一套假话。诚如刘升所预料,题目未出,没有什么可以泄露的东西;主考怕闱中有人病故,亦是件不吉利的事,所以立即传鼓叫门,与综办一切庶务的提调官说明缘由,用块门板将头上蒙了帕子的刘升抬了出去。
其时距离举子进场,还有两天的工夫,刘升打听到了杨乃武的寓所,悄然登门。主人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光临,颇感惊讶,也想到必有缘故,所以存着几分戒心。
“杨大爷,我想借一步说话。”
“好!好!你请进来。”杨乃武将他引入卧室。
“敝上特意叫我来跟杨大爷说,杨大爷的才情,早就佩服了。本县应考的十来位秀才、监生,照敝上看,只有杨大爷是应该得意的;不过‘场中莫论文’,深怕错过了,想送杨大爷一个关节。”
此言一出,杨乃武颇有做梦亦想不到的意外之感,一时不知如何,只点点头,应一声:“哦!”
“喏!”刘升用食指沾一沾茶水,一面在茶几上写,一面低声说道:“请杨大爷拿这两个字,嵌在‘破题’的第二个字,跟第八个字上。”
他写的是“人”“天”二字。这就是说,在八股的“破题”这一节上,拿“人”字嵌入第二字,“天”字嵌入第八字,刘锡彤一见就会知道是杨乃武的卷子。这就是所谓“关节”。
“当然,卷子希望顺顺利利分到敝上那里。万一分不到,敝上也会到别房去摸索,想法子找出来,记一记人情。”刘升加强了语气说,“总而言之,敝上是一番敬重杨大爷的意思,决不是什么空头人情。”
尽管刘升一再强调刘锡彤愿意修好的诚意,但彼此仇怨已深,疑忌亦重,杨乃武始终不能相信刘升所说的是真话。当然,表面上是不露声色的,除了致谢以外,还包了二两银子的一个红包,硬塞到刘升的手里。在刘升看,杨秀才是已经接受好意的了。
送走了客人,杨乃武才能凝神思想。首先想到的是刘锡彤此举是个圈套,关节不用不妨,用上了等于在卷面上写明了名字,刘锡彤一见就会打下去,文章再好,亦必埋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