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13节(2 / 4)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给研究出来了。
这让他也不禁很是激动,问道:“怎么样,动力如何?”
陈修远说道:“动力方面没有问题,能轻松带动大部分小型设备。”
陈景恪又问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问题。”
“只要能解决批量生产问题,成本就能压下来。”
陈修远笑道:“批量生产也没问题,关键的气缸等部件,全都是用丝杠机床加工出来的。”
“其实我们能解决小型化遇到的问题,多亏了材料和机床方面的突破。”
陈景恪点点头,这点他还是了解的,材料是机械研究的基础。
没有材料,也就无所谓机械研究。
只能说,材料的突破,解决了小型化最根本的问题。
丝杠车床解决了批量生产的精度问题。
果然,世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点的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不过……
陈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赞道:
“即便如此,若没有你们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不会这么快就解决蒸汽机小型化的问题。”
陈修远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道:“都是大家的功劳。”
看着这名弟子,陈景恪欣慰不已。
陈修远是当初书院收养的三百孤儿之一。
在书院一边学习,一边去机械班勤工俭学,参与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
当时他才十岁出头,只是跟着打打下手。
后来选专业,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机械专业,并参与了蒸汽机小型化研究室。
只是因为材料不过关,小型化进程停滞。
大部分老师和师兄弟都转去研究别的了,他选择了留下。
后来就成了工作室的负责人,终于在今天拿出了成果。
实际上他的天份并不算突出——并不算顶尖天才,还是有一点天份的。
能取得这个成绩,真就是九十九的汗水和坚持。
对于陈景恪来说,当初收养的孤儿取得成绩,也让他倍觉开心。
事实上,陈修远并不是第一个取得成就的孤儿。
洛下书院每隔一两年,都会收养一批孤儿进行培养。
目前总人数在四千多人,占大明理科人才库的三成。 ↑返回顶部↑
这让他也不禁很是激动,问道:“怎么样,动力如何?”
陈修远说道:“动力方面没有问题,能轻松带动大部分小型设备。”
陈景恪又问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问题。”
“只要能解决批量生产问题,成本就能压下来。”
陈修远笑道:“批量生产也没问题,关键的气缸等部件,全都是用丝杠机床加工出来的。”
“其实我们能解决小型化遇到的问题,多亏了材料和机床方面的突破。”
陈景恪点点头,这点他还是了解的,材料是机械研究的基础。
没有材料,也就无所谓机械研究。
只能说,材料的突破,解决了小型化最根本的问题。
丝杠车床解决了批量生产的精度问题。
果然,世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点的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不过……
陈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赞道:
“即便如此,若没有你们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不会这么快就解决蒸汽机小型化的问题。”
陈修远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道:“都是大家的功劳。”
看着这名弟子,陈景恪欣慰不已。
陈修远是当初书院收养的三百孤儿之一。
在书院一边学习,一边去机械班勤工俭学,参与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
当时他才十岁出头,只是跟着打打下手。
后来选专业,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机械专业,并参与了蒸汽机小型化研究室。
只是因为材料不过关,小型化进程停滞。
大部分老师和师兄弟都转去研究别的了,他选择了留下。
后来就成了工作室的负责人,终于在今天拿出了成果。
实际上他的天份并不算突出——并不算顶尖天才,还是有一点天份的。
能取得这个成绩,真就是九十九的汗水和坚持。
对于陈景恪来说,当初收养的孤儿取得成绩,也让他倍觉开心。
事实上,陈修远并不是第一个取得成就的孤儿。
洛下书院每隔一两年,都会收养一批孤儿进行培养。
目前总人数在四千多人,占大明理科人才库的三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