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71)(2 / 4)
公孙琢玉问道:那你知道杜陵春上辈子怎么死的吗?是否得了善终?
将军战死边野,马革裹尸而还;文臣才尽,死后落于棺中;权臣翻手拨弄风云,多陷于权谋,又何来善终一说?
系统翅膀扇了扇,犹豫着道:【上面有规定,不可以说的。】
公孙琢玉眨了眨眼,放低声音道:你悄悄的告诉我,我保证谁也不说,我最讲义气了。
系统用翅膀把他的脑袋扒拉开,什么也没说,只文绉绉的拽了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它不愿意透露太多,似乎是怕公孙琢玉追问,说完就嗖一声消失在了空气中。
公孙琢玉一愣,反应过来,慢慢坐了回去,琢磨着它话里的意思:修善的人家,必然吉庆,作恶的人家,必遭祸殃。
难道杜陵春这个权倾朝野的权臣,上辈子也未得善终么?
公孙琢玉忽然有些落寞。他以为在浑浊乱世中当忠臣已然境地艰难,但没想到奸臣也不见得有好下场,这个世道该如何保全自身,又成了问题。
杜陵春从贵妃宫中出来,刚上马车,结果就见公孙琢玉有气无力的瘫在位置上,唉声叹气的。
谁惹你了?
杜陵春推了他一把,在旁边落座,想起杜秋晚刚才说的话,心中仍有些郁结。但见公孙琢玉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又抛至一边,转而先去哄他:你京兆尹之位已然与姐姐说妥,又是为了什么事愁眉不展?
马车够大,躺下来也无妨。公孙琢玉干脆枕在了杜陵春的腿上,没头没脑的问道:司公已位极人臣,可还有什么想要却没得到的?
杜陵春闻言一怔,他倒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垂眸端详着公孙琢玉的眉眼,捏了他脸一下,没好气道:问这个做什么?
公孙琢玉:嗯就是想知道。
杜陵春没有思考很久,只说了一个字:无。
他已有权势金银,已有公孙琢玉,足够了。
杜陵春说完,又看向公孙琢玉:那你呢,可有想求之事?
但凡不是坐皇位,逛青楼,杜陵春都愿意替他谋求到手。
公孙琢玉美滋滋道:我想名留青史,当个名人,这样死了之后也能有人记得我。
杜陵春是古人,对某种字眼颇为忌讳,闻言捂住他的嘴,低声斥道:小混账,你才多大年纪,张嘴闭嘴死了活的,以后不许再说。
公孙琢玉握住他的手,递到唇边亲了一下:好,听司公的。
嘻嘻。
官位难求,可若前朝后宫的关系人脉尽数打通,就没有不成的事。莫静娴一案结束后,没过半月,皇帝便禁不住贵妃的枕边风,下令封公孙琢玉为新任的京兆尹,升官速度放眼整个朝堂也找不出来第二个。
公孙琢玉终于不用穿那绿王八一样的知县官服,换了一身浅绯的新官袍,金带十銙,好不威风。从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变成了西瓜那么大的官,算起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而已。
既已升了官,明日便该上任点卯,京城不比江州,万不可如从前一般懒怠了。
杜陵春已然摸清了公孙琢玉的脾性,倘若无人叫喊,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是常事。只看他江州审案时没个正形的模样便知道了。
公孙琢玉想的却是另一件事:那日后岂不没办法陪着司公了?
京城是天子脚下,一言一行都需谨慎,否则就会被言官御史弹劾。杜陵春这般地位,也没少被他们指着鼻子骂。更何况那些笔杆子都是严复一党的人,他们瞧见公孙琢玉与杜陵春来往密切,必然都在暗处盯着。
偏那些文人重风骨,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动不动就以死明志,头撞盘龙柱,血溅太极殿,皇帝有时候都拿他们没办法。 ↑返回顶部↑
将军战死边野,马革裹尸而还;文臣才尽,死后落于棺中;权臣翻手拨弄风云,多陷于权谋,又何来善终一说?
系统翅膀扇了扇,犹豫着道:【上面有规定,不可以说的。】
公孙琢玉眨了眨眼,放低声音道:你悄悄的告诉我,我保证谁也不说,我最讲义气了。
系统用翅膀把他的脑袋扒拉开,什么也没说,只文绉绉的拽了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它不愿意透露太多,似乎是怕公孙琢玉追问,说完就嗖一声消失在了空气中。
公孙琢玉一愣,反应过来,慢慢坐了回去,琢磨着它话里的意思:修善的人家,必然吉庆,作恶的人家,必遭祸殃。
难道杜陵春这个权倾朝野的权臣,上辈子也未得善终么?
公孙琢玉忽然有些落寞。他以为在浑浊乱世中当忠臣已然境地艰难,但没想到奸臣也不见得有好下场,这个世道该如何保全自身,又成了问题。
杜陵春从贵妃宫中出来,刚上马车,结果就见公孙琢玉有气无力的瘫在位置上,唉声叹气的。
谁惹你了?
杜陵春推了他一把,在旁边落座,想起杜秋晚刚才说的话,心中仍有些郁结。但见公孙琢玉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又抛至一边,转而先去哄他:你京兆尹之位已然与姐姐说妥,又是为了什么事愁眉不展?
马车够大,躺下来也无妨。公孙琢玉干脆枕在了杜陵春的腿上,没头没脑的问道:司公已位极人臣,可还有什么想要却没得到的?
杜陵春闻言一怔,他倒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垂眸端详着公孙琢玉的眉眼,捏了他脸一下,没好气道:问这个做什么?
公孙琢玉:嗯就是想知道。
杜陵春没有思考很久,只说了一个字:无。
他已有权势金银,已有公孙琢玉,足够了。
杜陵春说完,又看向公孙琢玉:那你呢,可有想求之事?
但凡不是坐皇位,逛青楼,杜陵春都愿意替他谋求到手。
公孙琢玉美滋滋道:我想名留青史,当个名人,这样死了之后也能有人记得我。
杜陵春是古人,对某种字眼颇为忌讳,闻言捂住他的嘴,低声斥道:小混账,你才多大年纪,张嘴闭嘴死了活的,以后不许再说。
公孙琢玉握住他的手,递到唇边亲了一下:好,听司公的。
嘻嘻。
官位难求,可若前朝后宫的关系人脉尽数打通,就没有不成的事。莫静娴一案结束后,没过半月,皇帝便禁不住贵妃的枕边风,下令封公孙琢玉为新任的京兆尹,升官速度放眼整个朝堂也找不出来第二个。
公孙琢玉终于不用穿那绿王八一样的知县官服,换了一身浅绯的新官袍,金带十銙,好不威风。从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变成了西瓜那么大的官,算起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而已。
既已升了官,明日便该上任点卯,京城不比江州,万不可如从前一般懒怠了。
杜陵春已然摸清了公孙琢玉的脾性,倘若无人叫喊,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是常事。只看他江州审案时没个正形的模样便知道了。
公孙琢玉想的却是另一件事:那日后岂不没办法陪着司公了?
京城是天子脚下,一言一行都需谨慎,否则就会被言官御史弹劾。杜陵春这般地位,也没少被他们指着鼻子骂。更何况那些笔杆子都是严复一党的人,他们瞧见公孙琢玉与杜陵春来往密切,必然都在暗处盯着。
偏那些文人重风骨,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动不动就以死明志,头撞盘龙柱,血溅太极殿,皇帝有时候都拿他们没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