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101 / 116)
“是,是!如果是这样,就好像‘包公案’里面的故事。”
“如今哪里去寻包孝肃这样的人?”陈丹喝口酒,凝神静思了一会儿说,“我们杭州有一位大老,一定肯主持公道。”
“哪一位?”詹善政急急问说。
“夏侍郎,你知道不知道?”
这是指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他是咸丰六年的翰林,由江苏学政内调,占的是兵部右侍郎的缺,却在“南书房行走”,是所谓文学侍从之臣。为人很正派,也很热心。詹善政听说过这个人,点点头说:“夏侍郎大名鼎鼎,当然知道。陈先生,你跟夏侍郎很熟?”
陈丹与夏同善虽不很熟,但如出于主张公道,自然可以率直而言。而且举人进京会试,同乡京官照例应该照应,像夏同善这种居于高位的同乡,至少也要请大家吃顿饭,叙叙乡情,那时就是代为诉冤的好机会。
他很热心,除了夏同善以外,又列了一张名单,不是翰林就是部里的司员,关照詹善政去打听,辗转相托,替杨乃武说几句公道话。只要清议能够重视其事,刑部必不敢草率,案子就大有平反的可能了。
到了年初七,杨恭治如约重回杭州,带来了好些消息。第一,县衙门的捕役阮得,到杨家去敲小竹杠;第二,风传“刘大少爷与小白菜有一手”;第三,刘锡彤必欲置杨乃武于死地,就是为暗中庇护儿子。
“照此看来,”陈丹问道,“会不会是‘刘大少爷’指使小白菜下的毒?”
“不会!”
“何以见得?”
这话在杨恭治就无法回答了。他是听杨大姐所说,小白菜根本就不曾下毒,可是小白菜的话不能说给陈丹听,因为那一来,追问缘故,就会泄露杨大姐入狱私探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决不许透露的。
“是这样,”詹善政替他解围,“实在说起来,葛品莲是生病死的,根本不是服毒。”
“那么,怎么说是‘七窍流血’呢?”
“听说,杭州府驳下去以后,刘大老爷听信了门丁的话,重新拿尸格改过。原来不过口、鼻之间有点血水。”
“还有,”杨恭治接着说,“验尸用银针探喉,本来先要用皂角水拿银针洗过以后再用,仵作也没有这么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这真是草菅人命了!”陈丹愤愤地说,“浙江有这种地方官,是浙江人的不幸。刘锡彤这样子胡搞,将来受害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这件事,我到京里一定要说。”
“杭州府陈知府,也不见得是好官。”詹善政说,“我还听人说,陈知府专门与读书人为难。不知道可有这话?”
“怎么没有?不过,”陈丹冷笑一声,“哼!杭州人是出了名的‘杭铁头’,让他等着,总有一天教他尝尝杭铁头的滋味。”
见此光景,詹、杨二人都深感安慰。同时也都有了领悟,杨乃武这件案子,渐渐变成非浙江人的地方官,如何为祸浙江的一个实例了。在京的浙江同乡,为了维护桑梓,亦必借杨乃武这件案子,有所表示。这是很有利的一个转变。
“好了!”陈丹作了一个结论,“我们分头进行,京里的事交给我。”
陈丹倒真是热心,二月初十到了京里,趁会试还早,先忙着为杨乃武的案子奔走。不过,他第一个要找的,不是现任兵部侍郎的夏同善,而是他的一个亲戚朱智。
朱智字茗笙,举人出身的军机章京。原来清朝的制度,大政都归军机处所出,仿佛唐宋的“中书门下”,内阁大学士名为宰相,并无实权,唯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
但是,军机大臣每天跟皇上见面,一切军国大计,面取进止,只不过可否一语之决,称为“承旨”;这可否一语,要化为指授详明的圣旨,全靠军机章京,这个撰拟上谕的工作,称为“述旨”。因此,军机章京在朝中是一种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与现领军机、头衔叫作“议政王”的恭王联络,击败肃顺,收回大权的“辛酉政变”,军机章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更受重视。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历来以人文荟萃的江浙两省人充当的居多,浙江人更为特出,势力也最大。军机章京分头班、二班轮值,领班用满洲话的称呼,叫作“达拉密”。两班“达拉密”都是浙江人,而且都是杭州人,一个叫许庚身,一个叫朱学勤。此外,军机章京中还有两个杭州人,一个叫吴兆麟,一个就是朱智。
见面之后,谈到家乡近事,陈丹首先就提到杨乃武一案。朱智不胜嗟叹地说:“这件案子,我亦略有所闻,总以为杨乃武罪有应得,不道还有这样的内幕,真可谓之为黑幕。我就不明白,余杭县刘锡彤,何敢如此胆大妄为?”
“一半是他本性糊涂,一半也是因为他有奥援。刘某是宝中堂的乡榜同年。”
“怪不得了!”朱智想了一下说,“刑部对此案颇为慎重,尚未定谳。我会留心这件事,等刑部的奏折上来,看是如何说法,再作道理。”
陈丹心想,有军机章京这道关口拦住,不至于贸然定谳,但刑部定议之后,再打回去重新审核,事情就难办了。倘或承办司官,坚持原议,岂不搞成僵局?与其费力于后,不如挽回于前,事半而功可倍。
把这层意思说了出来,朱智深以为然,想了一下说:“这样,刑部秋审处的总办余撰,是浙江龙游人,他是咸丰二年壬子的进士,资格很老,在秋审处算是首脑。我陪你去看一看他。” ↑返回顶部↑
“如今哪里去寻包孝肃这样的人?”陈丹喝口酒,凝神静思了一会儿说,“我们杭州有一位大老,一定肯主持公道。”
“哪一位?”詹善政急急问说。
“夏侍郎,你知道不知道?”
这是指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他是咸丰六年的翰林,由江苏学政内调,占的是兵部右侍郎的缺,却在“南书房行走”,是所谓文学侍从之臣。为人很正派,也很热心。詹善政听说过这个人,点点头说:“夏侍郎大名鼎鼎,当然知道。陈先生,你跟夏侍郎很熟?”
陈丹与夏同善虽不很熟,但如出于主张公道,自然可以率直而言。而且举人进京会试,同乡京官照例应该照应,像夏同善这种居于高位的同乡,至少也要请大家吃顿饭,叙叙乡情,那时就是代为诉冤的好机会。
他很热心,除了夏同善以外,又列了一张名单,不是翰林就是部里的司员,关照詹善政去打听,辗转相托,替杨乃武说几句公道话。只要清议能够重视其事,刑部必不敢草率,案子就大有平反的可能了。
到了年初七,杨恭治如约重回杭州,带来了好些消息。第一,县衙门的捕役阮得,到杨家去敲小竹杠;第二,风传“刘大少爷与小白菜有一手”;第三,刘锡彤必欲置杨乃武于死地,就是为暗中庇护儿子。
“照此看来,”陈丹问道,“会不会是‘刘大少爷’指使小白菜下的毒?”
“不会!”
“何以见得?”
这话在杨恭治就无法回答了。他是听杨大姐所说,小白菜根本就不曾下毒,可是小白菜的话不能说给陈丹听,因为那一来,追问缘故,就会泄露杨大姐入狱私探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决不许透露的。
“是这样,”詹善政替他解围,“实在说起来,葛品莲是生病死的,根本不是服毒。”
“那么,怎么说是‘七窍流血’呢?”
“听说,杭州府驳下去以后,刘大老爷听信了门丁的话,重新拿尸格改过。原来不过口、鼻之间有点血水。”
“还有,”杨恭治接着说,“验尸用银针探喉,本来先要用皂角水拿银针洗过以后再用,仵作也没有这么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这真是草菅人命了!”陈丹愤愤地说,“浙江有这种地方官,是浙江人的不幸。刘锡彤这样子胡搞,将来受害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这件事,我到京里一定要说。”
“杭州府陈知府,也不见得是好官。”詹善政说,“我还听人说,陈知府专门与读书人为难。不知道可有这话?”
“怎么没有?不过,”陈丹冷笑一声,“哼!杭州人是出了名的‘杭铁头’,让他等着,总有一天教他尝尝杭铁头的滋味。”
见此光景,詹、杨二人都深感安慰。同时也都有了领悟,杨乃武这件案子,渐渐变成非浙江人的地方官,如何为祸浙江的一个实例了。在京的浙江同乡,为了维护桑梓,亦必借杨乃武这件案子,有所表示。这是很有利的一个转变。
“好了!”陈丹作了一个结论,“我们分头进行,京里的事交给我。”
陈丹倒真是热心,二月初十到了京里,趁会试还早,先忙着为杨乃武的案子奔走。不过,他第一个要找的,不是现任兵部侍郎的夏同善,而是他的一个亲戚朱智。
朱智字茗笙,举人出身的军机章京。原来清朝的制度,大政都归军机处所出,仿佛唐宋的“中书门下”,内阁大学士名为宰相,并无实权,唯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
但是,军机大臣每天跟皇上见面,一切军国大计,面取进止,只不过可否一语之决,称为“承旨”;这可否一语,要化为指授详明的圣旨,全靠军机章京,这个撰拟上谕的工作,称为“述旨”。因此,军机章京在朝中是一种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与现领军机、头衔叫作“议政王”的恭王联络,击败肃顺,收回大权的“辛酉政变”,军机章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更受重视。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历来以人文荟萃的江浙两省人充当的居多,浙江人更为特出,势力也最大。军机章京分头班、二班轮值,领班用满洲话的称呼,叫作“达拉密”。两班“达拉密”都是浙江人,而且都是杭州人,一个叫许庚身,一个叫朱学勤。此外,军机章京中还有两个杭州人,一个叫吴兆麟,一个就是朱智。
见面之后,谈到家乡近事,陈丹首先就提到杨乃武一案。朱智不胜嗟叹地说:“这件案子,我亦略有所闻,总以为杨乃武罪有应得,不道还有这样的内幕,真可谓之为黑幕。我就不明白,余杭县刘锡彤,何敢如此胆大妄为?”
“一半是他本性糊涂,一半也是因为他有奥援。刘某是宝中堂的乡榜同年。”
“怪不得了!”朱智想了一下说,“刑部对此案颇为慎重,尚未定谳。我会留心这件事,等刑部的奏折上来,看是如何说法,再作道理。”
陈丹心想,有军机章京这道关口拦住,不至于贸然定谳,但刑部定议之后,再打回去重新审核,事情就难办了。倘或承办司官,坚持原议,岂不搞成僵局?与其费力于后,不如挽回于前,事半而功可倍。
把这层意思说了出来,朱智深以为然,想了一下说:“这样,刑部秋审处的总办余撰,是浙江龙游人,他是咸丰二年壬子的进士,资格很老,在秋审处算是首脑。我陪你去看一看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