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102 / 116)
听完整个叙述,余撰从容不迫地答说:“这件案子的疑问很多,事关逆伦重案,又非寻常命案可比。不过从表面看,杨乃武与葛毕氏都已招供,而且供词如一,所以部里没法子推翻全案,至多只能挑不明白的地方,让浙江声复。枝枝节节,无关大局!杨家既认为这是覆盆奇冤,何不京控呢?”
“杨家原就有京控的意思。”陈丹答说。
“既有此意,何不早早动手?”
“是啊!”朱智接着余撰的话说,“时机也很要紧。像这样的案子,要仔细推求,限期固然可以稍宽,但也不能推得太久。”
“是的。我马上写信告诉杨家。”陈丹转脸问余撰,“就不知道还来得及,来不及?”
余撰沉吟了好一会儿说:“此案性质不比寻常,我可以回堂官,尽管拖一拖。不过,误期太久,只怕上头不答应,这个责任,堂官不肯担。”说着,视线转向朱智。
言外之意,相当明白,这“上头”不是指皇帝,而是指军机大臣。如果误了限期,军机大臣奏请交部议处,刑部从尚书到承办的司官,一定都会得处分;倘或军机大臣谅解,那么,即或皇帝发觉,有所诘责,只要军机大臣肯帮忙说几句好话解释,自然无事。余撰的意思,就是要看朱智能不能在军机处先作一番疏通的工作。
“不要紧!”朱智认为余撰是过虑,毫不迟疑地说,“到时候有我。”
“茗笙兄!”余撰提醒他说,“别忘了刘大令是宝中堂的同年,也许已经先有信了!有宝中堂在中间回护,事情就比较难办。”
“依我看,刘大令恐怕还不至于有信来。为什么呢?第一,刘大令总以为铁案如山,无须担心;第二,倘有这样一封拜托关照的信,岂非自承情虚?”朱智又说,“不过,顾虑不可不周,等我找个机会,先智破了它,让宝中堂避嫌疑不便干预。”
“正是!”余撰老实答说,“我就希望能做到这一点。”
“包在我身上!”朱智应声而答,而且还拍拍胸。
拍胸是承诺一力承当,也表示胸有成竹。离了余家,朱智送陈丹回到“仁钱会馆”。只下车一揖,也不进去看看公车北上的同乡,随即西城去访一位同事。
他的这位同事,也是小同乡,名叫金曰修,字少伯,同治六年始由宗人府主事考撰为军机章京,资历甚浅,但出身很好,是同治四年乙丑科的进士。这一科会试的“四总裁”中,有宝鋆,有现任刑部尚书的桑春荣,这就是朱智专程登门的原因。
金曰修是经常拜谒师门的,因为除了师生的情谊以外,军机处常有公事要接头,只要是金曰修当班,而有紧急事故需要跟宝鋆联络时,总是由金曰修专程登门。这天下午,他受了朱智之托,有意挑傍晚时分才去,老师当然留门生便酌,而门生亦必欣然奉陪。这一来便有从容闲谈的机会了。
“这几天举子云集,新闻很多,你听到些什么没有?”
“很多!浙江的尤其多。”
“噢,浙江?”宝鋆问说,“浙江出了什么新闻?”
金曰修不即回答,反而突如其来地问一句:“浙江余杭县的刘大令,直隶盐山人,是老师的乡榜同年?”
“不错。”
“听说刘大令有年征漕浮收,大吏要参他,是老师替他缓颊?”
“老同年嘛!”宝鋆做出无奈的神态,“七十岁了,还是一名小小的风尘俗吏,晚境可悯,如果再落个革职的处分,于心何忍?所以我替他写了一封八行给杨石泉,不了了之了。”
“那就何怪乎其然了,余杭出了一件逆伦重案,浙江公车北上的举子,都愤愤不平,说刘大令在朝中有极硬的靠山,此案必成冤狱了!”
“少伯!”宝鋆唤着他的号说,“是怎么回事?我不懂你的话,你说清楚些。”
“这是轰动江浙的大新闻,老师大概还不知道。”金曰修提壶替宝鋆斟着酒说,“等门生从头说起。”
于是宝鋆拈须把杯,细听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他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听得极其仔细,有一个细节不了解的,立即插嘴追问,一定要弄明白方休。
这有个道理。原来宝鋆是恭王的密友,两人无日不见,自军机处退值以后,时常一车同载,在恭王置于大翔凤胡同的别墅“鉴园”中,流连至夕。饮酒、听曲、玩古董之外,聊闲天的时候居多,这桩新闻是极好的话题。但恭王看人料事,常有独到的见解,宝鋆要防他会提出疑问,所以非将始末原委弄清楚不可。
等将故事讲完,金曰修紧接着又回到刘锡彤与宝鋆的关系这件事上面,“浙江的举子都说,刘大令一定会请老师维持原判,杨乃武一定无法申冤。”金曰修有意嗫嚅着说,“还有句话,门生不敢说。”
“为什么?”
“怕老师生气。” ↑返回顶部↑
“杨家原就有京控的意思。”陈丹答说。
“既有此意,何不早早动手?”
“是啊!”朱智接着余撰的话说,“时机也很要紧。像这样的案子,要仔细推求,限期固然可以稍宽,但也不能推得太久。”
“是的。我马上写信告诉杨家。”陈丹转脸问余撰,“就不知道还来得及,来不及?”
余撰沉吟了好一会儿说:“此案性质不比寻常,我可以回堂官,尽管拖一拖。不过,误期太久,只怕上头不答应,这个责任,堂官不肯担。”说着,视线转向朱智。
言外之意,相当明白,这“上头”不是指皇帝,而是指军机大臣。如果误了限期,军机大臣奏请交部议处,刑部从尚书到承办的司官,一定都会得处分;倘或军机大臣谅解,那么,即或皇帝发觉,有所诘责,只要军机大臣肯帮忙说几句好话解释,自然无事。余撰的意思,就是要看朱智能不能在军机处先作一番疏通的工作。
“不要紧!”朱智认为余撰是过虑,毫不迟疑地说,“到时候有我。”
“茗笙兄!”余撰提醒他说,“别忘了刘大令是宝中堂的同年,也许已经先有信了!有宝中堂在中间回护,事情就比较难办。”
“依我看,刘大令恐怕还不至于有信来。为什么呢?第一,刘大令总以为铁案如山,无须担心;第二,倘有这样一封拜托关照的信,岂非自承情虚?”朱智又说,“不过,顾虑不可不周,等我找个机会,先智破了它,让宝中堂避嫌疑不便干预。”
“正是!”余撰老实答说,“我就希望能做到这一点。”
“包在我身上!”朱智应声而答,而且还拍拍胸。
拍胸是承诺一力承当,也表示胸有成竹。离了余家,朱智送陈丹回到“仁钱会馆”。只下车一揖,也不进去看看公车北上的同乡,随即西城去访一位同事。
他的这位同事,也是小同乡,名叫金曰修,字少伯,同治六年始由宗人府主事考撰为军机章京,资历甚浅,但出身很好,是同治四年乙丑科的进士。这一科会试的“四总裁”中,有宝鋆,有现任刑部尚书的桑春荣,这就是朱智专程登门的原因。
金曰修是经常拜谒师门的,因为除了师生的情谊以外,军机处常有公事要接头,只要是金曰修当班,而有紧急事故需要跟宝鋆联络时,总是由金曰修专程登门。这天下午,他受了朱智之托,有意挑傍晚时分才去,老师当然留门生便酌,而门生亦必欣然奉陪。这一来便有从容闲谈的机会了。
“这几天举子云集,新闻很多,你听到些什么没有?”
“很多!浙江的尤其多。”
“噢,浙江?”宝鋆问说,“浙江出了什么新闻?”
金曰修不即回答,反而突如其来地问一句:“浙江余杭县的刘大令,直隶盐山人,是老师的乡榜同年?”
“不错。”
“听说刘大令有年征漕浮收,大吏要参他,是老师替他缓颊?”
“老同年嘛!”宝鋆做出无奈的神态,“七十岁了,还是一名小小的风尘俗吏,晚境可悯,如果再落个革职的处分,于心何忍?所以我替他写了一封八行给杨石泉,不了了之了。”
“那就何怪乎其然了,余杭出了一件逆伦重案,浙江公车北上的举子,都愤愤不平,说刘大令在朝中有极硬的靠山,此案必成冤狱了!”
“少伯!”宝鋆唤着他的号说,“是怎么回事?我不懂你的话,你说清楚些。”
“这是轰动江浙的大新闻,老师大概还不知道。”金曰修提壶替宝鋆斟着酒说,“等门生从头说起。”
于是宝鋆拈须把杯,细听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他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听得极其仔细,有一个细节不了解的,立即插嘴追问,一定要弄明白方休。
这有个道理。原来宝鋆是恭王的密友,两人无日不见,自军机处退值以后,时常一车同载,在恭王置于大翔凤胡同的别墅“鉴园”中,流连至夕。饮酒、听曲、玩古董之外,聊闲天的时候居多,这桩新闻是极好的话题。但恭王看人料事,常有独到的见解,宝鋆要防他会提出疑问,所以非将始末原委弄清楚不可。
等将故事讲完,金曰修紧接着又回到刘锡彤与宝鋆的关系这件事上面,“浙江的举子都说,刘大令一定会请老师维持原判,杨乃武一定无法申冤。”金曰修有意嗫嚅着说,“还有句话,门生不敢说。”
“为什么?”
“怕老师生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