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95 / 116)
两人回到城里,大感兴奋。彼此都有一种感觉,杨大姐入狱的结果,不过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于案子究有几许效益,却还看不出来;唯有跟邹观生的这一番深谈,倒确是开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这一遭遇,是个极好、极难得的机会,必得切切实实地把握住。
“恭治兄,”詹善政说,“想大姐是个女流,劳她抛头露面,我不知你心里怎么想法,我可是很难过。现在既有这样一条路子,我们不可轻轻放过!”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杨恭治说,“以我的意思,我们不必回余杭过年,过年这几天跟老郑、邹老先生泡在一起,拿京控这件事办好了它。你看如何?”
“好!我赞成。”詹善政说,“不光是跟郑、邹两位泡,我们还要找路子,看进京会试的,有没有熟人可以辗转拜托,请他们在京里代诉冤屈。”
辗转托人当然办得到,然而非钱不行。这一,大正月里,登门拜访,少不得要带礼物,有求于人,则这份礼物,又非寻常酬酢,点到为止可比。
第二,新年家家有赌局,不是牌九,就是摇摊。遇上了少不得随和凑兴,甚至要特意输几文,作为应酬,这笔赌本,只能多带,不能少带。
第三,托进京的举子,代为申诉冤屈,当然要送程仪。如果家境过分清寒,盘费至今尚无着落,出手更得大方。助人成行去取富贵,这是雪中送炭的大人情,受者感恩图报,自然格外出力。
这样一算,当务之急,还是得回余杭去凑钱。詹善政自告奋勇,去走一趟,这在杨恭治自是求之不得。约定两天即回,而在这两天,杨恭治便在杭州打探路子。
赶回杭州,已是“小年夜”了,不过总算不虚此行。詹家为支助至亲急难,以高利借到一笔银子,总数五百两,尽数让詹善政带到杭州来了。
“我托人介绍,认识一个姓陈的。”杨恭治说,“他也认识乃武,谈起来很同情。此人进京,还差点路费,为数不多,大概三四十两银子。我因为不知道你能凑到多少,不敢先许人家。现在,你看怎么办。”
“姓陈的为人如何?”
“看来像很热心。”杨恭治说,“我听人说,此人笔底下很来得,今科必中。”
如果会试必中,就更值得结交,因为中了进士,无论点翰林或者分发到六部任职,都是京官,帮忙的日子正长。所以詹、杨二人,当天就带了节礼,冒昧登门,这是慕名拜访。
这个姓陈的新科举人,单名一个丹字,平日替人做些应酬文字,博些菲薄的润笔为生,人入中年,家累极重。中举以后,自然有至亲好友,帮衬上京的盘缠,怎奈时运不济,妻子儿女一个接一个患病,亲友的帮款,都耗费在医药上头了。眼看一年将尽,春闱日近,而上京的行装,尚未备办,心境自然不佳,哪里有心思来应酬生客?只看在四色节礼的分上,强打精神而已。
“听两位的口音是余杭?”
“是!”杨恭治答说,“家兄与陈先生同榜,我们余杭县,今年只中了家兄一个举人。”
“啊,啊!噢——”
陈丹的尾音拖得很长,声调也很怪,表情更为复杂,惊异之中,有着卑薄、厌恶之意。杨恭治与詹善政看在眼中,难过在心里。
不过,类似的遭遇,并非第一次,若是不相干的人可以视而不见,对陈丹,当然非做有力的解释不可。
“家兄是冤枉的!”杨恭治一个字、一个字毫不含糊地说,然后又指一指詹善政,“这位詹兄,跟家兄是郎舅,请他拿家兄的冤枉,向陈先生诉一诉。”
杨恭治这样做法,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詹善政的口才比较好;第二,杨乃武有些许荡检逾行,以及为士林正人君子所齿冷的行为,以他做弟弟的身份,很不便说,而詹善政到底是外姓,比较不大碍口。
了解到这层意思,詹善政认为要“先说坏、后说好”,才能改变陈丹的意见,“杨乃武是我姐夫,虽然是至亲,我亦不能不批评他。乃武平时喜欢耍刀笔,过分的地方当然也有,可是替人费心费力,甚至自己赔开销代打官司的事也不少。”他说,“至于这一案,决不敢瞒陈先生,乃武与葛毕氏有暧昧,事并不假,而且也有嫁娶之约——”
“慢慢,”已听出兴趣来的陈丹,打断他的话说,“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有妇之夫,如何谈得到嫁娶之约?”
“所谓嫁娶之约,是纳葛毕氏为小妾,双方已有成议,等乃武发榜以后,如能侥幸,设法跟葛品莲的生母沈媒婆谈判,出一笔聘金让葛品莲另娶。说得难听些,是拿葛毕氏买进来,这一点,家姐也同意的。”
“嗯,嗯!”陈丹的脸色和缓了,“照此说来,似乎不必出此下策。”
“就这话啰!”詹善政立即接口,“发榜之后,陈先生知道的,种种应酬,忙得不可开交,还要打点进京会试,真恨不得一天能化做两天。请想,乃武哪里有工夫干此不急事务,何况是共谋杀人,事先要经过细心策划,密切联络,更不是在这种时候所宜做、所能做的事,其为冤枉,不言可知。”
“然则男女两方的供词,何以又完全相同呢?”
“‘三木之下,何求不得?’葛毕氏已经信口乱供了,乃武如果不肯承认,或者话跟葛毕氏不符,恐怕早就丧命在严刑之下了!”
“这就是所谓‘锻炼成狱’。”陈丹说,“请你把全案经过跟我谈一谈。”
听完始末经过情形,陈丹的感想完全改变了。对于刘锡彤的颟顸,还觉得情有可原;唯独对陈鲁的专横武断,草菅人命,痛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难怪,陈鲁住在杭州,专门与士林作对,陈丹早就对他不满了。 ↑返回顶部↑
“恭治兄,”詹善政说,“想大姐是个女流,劳她抛头露面,我不知你心里怎么想法,我可是很难过。现在既有这样一条路子,我们不可轻轻放过!”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杨恭治说,“以我的意思,我们不必回余杭过年,过年这几天跟老郑、邹老先生泡在一起,拿京控这件事办好了它。你看如何?”
“好!我赞成。”詹善政说,“不光是跟郑、邹两位泡,我们还要找路子,看进京会试的,有没有熟人可以辗转拜托,请他们在京里代诉冤屈。”
辗转托人当然办得到,然而非钱不行。这一,大正月里,登门拜访,少不得要带礼物,有求于人,则这份礼物,又非寻常酬酢,点到为止可比。
第二,新年家家有赌局,不是牌九,就是摇摊。遇上了少不得随和凑兴,甚至要特意输几文,作为应酬,这笔赌本,只能多带,不能少带。
第三,托进京的举子,代为申诉冤屈,当然要送程仪。如果家境过分清寒,盘费至今尚无着落,出手更得大方。助人成行去取富贵,这是雪中送炭的大人情,受者感恩图报,自然格外出力。
这样一算,当务之急,还是得回余杭去凑钱。詹善政自告奋勇,去走一趟,这在杨恭治自是求之不得。约定两天即回,而在这两天,杨恭治便在杭州打探路子。
赶回杭州,已是“小年夜”了,不过总算不虚此行。詹家为支助至亲急难,以高利借到一笔银子,总数五百两,尽数让詹善政带到杭州来了。
“我托人介绍,认识一个姓陈的。”杨恭治说,“他也认识乃武,谈起来很同情。此人进京,还差点路费,为数不多,大概三四十两银子。我因为不知道你能凑到多少,不敢先许人家。现在,你看怎么办。”
“姓陈的为人如何?”
“看来像很热心。”杨恭治说,“我听人说,此人笔底下很来得,今科必中。”
如果会试必中,就更值得结交,因为中了进士,无论点翰林或者分发到六部任职,都是京官,帮忙的日子正长。所以詹、杨二人,当天就带了节礼,冒昧登门,这是慕名拜访。
这个姓陈的新科举人,单名一个丹字,平日替人做些应酬文字,博些菲薄的润笔为生,人入中年,家累极重。中举以后,自然有至亲好友,帮衬上京的盘缠,怎奈时运不济,妻子儿女一个接一个患病,亲友的帮款,都耗费在医药上头了。眼看一年将尽,春闱日近,而上京的行装,尚未备办,心境自然不佳,哪里有心思来应酬生客?只看在四色节礼的分上,强打精神而已。
“听两位的口音是余杭?”
“是!”杨恭治答说,“家兄与陈先生同榜,我们余杭县,今年只中了家兄一个举人。”
“啊,啊!噢——”
陈丹的尾音拖得很长,声调也很怪,表情更为复杂,惊异之中,有着卑薄、厌恶之意。杨恭治与詹善政看在眼中,难过在心里。
不过,类似的遭遇,并非第一次,若是不相干的人可以视而不见,对陈丹,当然非做有力的解释不可。
“家兄是冤枉的!”杨恭治一个字、一个字毫不含糊地说,然后又指一指詹善政,“这位詹兄,跟家兄是郎舅,请他拿家兄的冤枉,向陈先生诉一诉。”
杨恭治这样做法,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詹善政的口才比较好;第二,杨乃武有些许荡检逾行,以及为士林正人君子所齿冷的行为,以他做弟弟的身份,很不便说,而詹善政到底是外姓,比较不大碍口。
了解到这层意思,詹善政认为要“先说坏、后说好”,才能改变陈丹的意见,“杨乃武是我姐夫,虽然是至亲,我亦不能不批评他。乃武平时喜欢耍刀笔,过分的地方当然也有,可是替人费心费力,甚至自己赔开销代打官司的事也不少。”他说,“至于这一案,决不敢瞒陈先生,乃武与葛毕氏有暧昧,事并不假,而且也有嫁娶之约——”
“慢慢,”已听出兴趣来的陈丹,打断他的话说,“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有妇之夫,如何谈得到嫁娶之约?”
“所谓嫁娶之约,是纳葛毕氏为小妾,双方已有成议,等乃武发榜以后,如能侥幸,设法跟葛品莲的生母沈媒婆谈判,出一笔聘金让葛品莲另娶。说得难听些,是拿葛毕氏买进来,这一点,家姐也同意的。”
“嗯,嗯!”陈丹的脸色和缓了,“照此说来,似乎不必出此下策。”
“就这话啰!”詹善政立即接口,“发榜之后,陈先生知道的,种种应酬,忙得不可开交,还要打点进京会试,真恨不得一天能化做两天。请想,乃武哪里有工夫干此不急事务,何况是共谋杀人,事先要经过细心策划,密切联络,更不是在这种时候所宜做、所能做的事,其为冤枉,不言可知。”
“然则男女两方的供词,何以又完全相同呢?”
“‘三木之下,何求不得?’葛毕氏已经信口乱供了,乃武如果不肯承认,或者话跟葛毕氏不符,恐怕早就丧命在严刑之下了!”
“这就是所谓‘锻炼成狱’。”陈丹说,“请你把全案经过跟我谈一谈。”
听完始末经过情形,陈丹的感想完全改变了。对于刘锡彤的颟顸,还觉得情有可原;唯独对陈鲁的专横武断,草菅人命,痛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难怪,陈鲁住在杭州,专门与士林作对,陈丹早就对他不满了。 ↑返回顶部↑